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1、材料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经验类化说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作被试,把他们分为两组。要求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主试给第一组学生充分解释水的折射原理;而不对第二组学生说明水的折射原理,他们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
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在水下1、2英寸处,两组学生的成绩相同。接着,条件变化了,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被移到水下4英寸处。这时两组学生的成绩便 表现了明显的差异:没有了解折射原理的学生,他们投掷水下1、2英寸靶子时的练习不能帮助改进投掷水下4英寸靶子的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 学生则迅速适应了水下4英寸的条件。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4分)
参考答案:
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内化理论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根据该理论得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概括化理论告诉我们,要重视基本原理、理论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概括。
①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加强原理或规则的教学,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
②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年龄特征等,还要照顾到教学时间和教法要求,力求把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
③改进教材呈现方式。在教材的呈现上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使学生的知识在组织过程中纳入到网络结构中。此外,还应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
④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