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册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册 / 诗词鉴赏 / 唐诗 / 正文

钱塘湖春行

来源:学习册发布日期:2018-12-17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代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文学鉴赏

西湖又名钱塘湖,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乘春游览西湖,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孤山寺北贾亭西”,开头用西湖中的两个风景点来标示方位,既交代了背景,又介绍了名胜。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 灵润生烟,上面建有孤山寺,晨钟暮磬,声落湖面,这是西湖中的一个突出标志。贾亭,即贾公亭,唐代贞元间杭州刺史贾全所修建,也是西湖胜景之一。 提到它们,读者就会想到那挺拔秀美、突出于湖上的山寺亭台。“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一句直接写西湖湖面的风姿,采用了远视的方法, 突出了初春西湖云水相连的神韵。春水涨碧,水平湖堤,春云垂地,远望与湖上升起的烟雾混为一体,真是一派水色天光、交相融会的美景。 这一句中还暗写了水平与云低的关系,云低低兮欲雨,春日雨多,所以水平湖岸; 水漫漫兮生烟,空气湿润,所以云蒸霞蔚,上与天连。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具体描写春景,由大景转到小景,由远景转到近景,由静景转为动景。莺飞燕舞, 最能体现春日的活力。作者选择早春的典型景物来写,具有形象鲜明、以少胜多的妙处。这两句写春,又突出了一个“早”字,用“几处”和 “谁家”,说明还不是“处处”和“家家”,用字十分精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五、六两句又由小景转为大景,由天上的莺莺燕燕转到地上的花花草草。“乱花”写的是早春时节,有的花已开,有的花还是含苞待放, 有的地方向阳近水,花就开得密,有的地方迎风寒冷,花就开得稀。一个“乱”字,生动地写出了这种参差不齐、疏密不同的情景。但诗人四处看花,时间一长,也就觉得渐渐地眼花缭乱了。 “迷人眼”用的是拟人手法,不说人眼自迷,而说花迷人眼,曲折传达了诗人童真般的趣味。“浅草”,写春来不久,芳草刚刚发芽的情状,唐人喜欢骑马游春, 这浅草才能遮没马蹄,马蹄不但无所妨碍,反而显得更精神。“浅”字写出了芳草之短,也暗示了草色之嫩。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堤西起孤山,东到断桥,堤旁杨柳成萌、桃李相间。在这里,可以纵观西湖胜景, 饱览如画风光,而白堤本身远看又是芳草芊绵,“望如裙腰”,烟柳丝丝,映衬着水光波影,人似画中。诗人看也看不够,流连忘返,陶醉在春光中。

这首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精神。先由“孤山”、“贾亭”点出环境,再写一路风光,最后以“白沙堤”作结,条理井然。 写景记行处处抓住早春气象,细细刻划又浑然一体,写湖平云低、莺飞燕舞、乱花浅草,不但处处散发出清新的春意,而且处处渗透了诗人游春的愉悦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55-257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36-537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6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06
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2

Copyright © 2019-2020 xuexice.cn All right reserved. 学习册 版权所有